律师文集

对“雄安新区”的一点浅见

更新时间:2017-04-06 10:55:28点击次数:576次字号:T|T

【文 | 龙女】

2017年4月1日是西方传统的愚人节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偏偏选择了这样的日子提出了建设“雄安新区”的规划。一时间,清明节北京的同胞们也没有心思给自己的先人祭拜了,为了给子孙后代多留点财富,纷纷跑到雄县、容城、安新三个河北之前并没有很大名气的县里去了,指望着买到房子,谁知却只瘫痪了那里的交通,三个县城的酒店都被订满了,就连道路上的语言也都换成了京片子。与此同时,网络上有关“雄安新区”的新闻扑面而来,占据了各个新闻门户的头条。

一、千年大计、国家大事

无疑,最吸引眼球的就是“千年大计”,人生不过短短百年,翻看中国的历史,也从未见过那个朝代延续超过千年;更有甚者,物理学家霍金声称“人类的历史只还有不到一千年的时间”,这个千年大计包含了多少雄心壮志,不言而喻。现在就有专家学者从一千年前的宋朝说起,论证这个千年大计的由来。

正如高晓松表现出的种种不解那样,北京作为首都虽然有地缘上的合理性,但是由于权力的吸引导致人口的膨胀,使得其自然条件上的劣势暴露出来,人和自然的矛盾尖锐对立。众所周知,50年代北京就有沙尘暴,这才有三北防护林的出现,而近年来逐渐有人提到三北防护林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的事情,究其本质,就是因为抽取地下水栽种防护林是不可持续的行为;近年来,频频出现的雾霾,使得人们恨不得天天带着防毒面具出行;而最关键的是,北京缺水,这才导致南水北调工程的出现,这些年以来,我们总是吹嘘中国人是基建狂魔,然而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强行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,除了弥补由于人口集中疯狂采集地下水,造成北京地下水过度沉降的缺点外,还有什么其他好处呢?换句话说,北京已经不堪承受了,甚至更进一步说,如果继续像这样不断的耗费巨额建设资金维持北京的首都地位,但凡有识之士都不能接受了。但是中国的首都又不得不选择北京,它北控幽燕、东临朝鲜,地理位置实在是很重要。为此,将除去首都的部分功能剥离出去,是选择北京继续担当中国首都的唯一选择,这就是为什么说是“千年大计”的原因吧。

选择白洋淀周围的雄县、容城、安新三个县组成新的“雄安新区”就顺理成章了。按理说,保定离北京、天津也远不了多少,同时还有过去的基建基础,用不着大兴土木。但是,副都选择在白洋淀周围,就使得未来水资源一时半会不会成为棘手的问题,要是把副都选择在保定,显而易见,伴随着扩张,副都也会像北京那样,变得不能承受,说不定还要开建新的“南水北调”才能解决问题。同时正如媒体解读的那样,“雄安新区”是张白纸,建设起来更加方便,省去了老城改造的问题。另外,我们还得考虑到中国人的心理,如果说把北京的人口转移到保定,人们肯定老大不愿意,但是新的“雄安新区”就没有任何历史包袱,清明节疯狂的人潮就充分说明了“雄安新区”这个新概念的魅力。



二、我的一点见解

虽然有很多拥趸,但网络上不乏唱衰的人,除去一些一贯反对者,绝大多数人主要还是看衰政府的强力干预行为,认为这种规划违背了市场的看不见的手,并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,使得这个新区会是昙花一现,即使深圳市委书记到冀,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事实。自然,我们都有这份担心;从这个意义上讲,由于“雄安新区”是新世纪2017年春天画的圈,由于不能让其失败而带来的代价才应是最值得担心的事。自然,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向上苍祈祷,希望它不要失败,因为毕竟国家的任何损失最终都会投射到每一个国民。更重要的是,只要我们心理不阴暗,就会乐观其成,哪怕得益的只是“雄安新区”的少部分人。因此,我们在祈祷之余还要思考一番,怎么样才能使得“雄安新区”能够导致那只看不见的手,有效地配置资源,把华北建设好。

为此,我们必须问一问为什么北京有那么多人?即便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条件下也是如此。不仅人多,而且钱密,任志强不是说,与北京相比,上海难以被称作“金融中心”吗?诚然如此,且不论几乎所有大银行的总部都在北京,就连AIIB的总部也选择在北京,要知道,AIIB要比金砖国家银行牛气得多。那么是什么造成全中国的人都涌向北京呢?所有的人都应该知道,中国和西方,特别是美国是不一样的,美国政府是建立在人民的契约之上,因此,有人的地方形成城市,而城市的出现才组成了政府。中国则是政府主导的,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打天下,自然先有政府,后有城市。这就决定了中美的差异:中国必然是先有政府的权力,后才会出现人们的聚集。也正因为此,我们有信心说,“雄安新区”会是一个成功的规划;同样因为此,我们才会担心。担心的就是,如果仅仅是纾解非首都功能,则雄安新区难以发展壮大,达到预期规划的目标。

所以我要说,雄安新区所要达成的七大任务,只有在权力的引导下才能够实现。试想一下,如果没有一个政府机关愿意到雄安新区,我们怎么可能指望国有企业会去;如果没有一个领导机构去雄安新区,我们怎么可能指望高校等事业单位会去?如果没有这些单位去到“雄安新区”,要设立创客基地、创新中心的人力资源从哪里来?须知,人才只能靠吸引,而无法靠指令。如果简简单单设置开发区,那么与现在遍地开花的国家级新区有什么分别,又怎么可能是“千年大计、国家大事”?

有人说,清华大学要搬到“雄安新区”,我看恐怕困难,清华大学与北京休戚相关几十年,加之它是工科为主的大学,仪器仪表、实验设备搬移到新的区域,至少会影响1年的时间,哪所大学能够承受1年的等待?另一方面,设立分校也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,深圳建设繁华锦簇之后大学才愿意去办研究院,想让大学带头去建设新区是不切实际的;如果暂时没有大学愿意去,那么就无法短时间内形成人才聚集效应,创新和创业就不能兴旺起来;从而最终导致人才无法聚集,人口无法增长,分流北京的人口的目标就无法实现。

那么“雄安新区”到底如何发展,才能迈向正规,才能把看不见的手引导起来,按照看得见的手的规划行事呢?这里我谈谈自己的浅见。如前文述及,政府机关是引导副都建设的关键力量。在政府机关中,党政军是紧密相连的强力机关,它们是难以割裂开来、异地办公的。我国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,权力又是源自人大,因此人大、包括政协都是无法搬迁到副都去的,正如规划中说,“雄安新区”主要还是纾解非首都功能,那么我觉得破解的唯一途径是将“检”、“法”纾解到“雄安新区”。首先,“检”、“法”和强力权力机关虽有联系,但是联系不是那么紧密;其次,“检”、“法”也是副国级的单位,是一个国家政体重要的组成部分,按照西方三权分立的理论,是三权中重要的支柱,可以支撑起副都的地位。再次,“检”、“法”可以带动一大批产业和就业人口,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一定的人口聚集效应。

与“检”、“法”对应的人文科学研究机构、大学都可以相应迁移到“雄安新区”,比如人民大学,如果人民大学不愿搬移,则政法大学可以和“检”、“法”一起一道搬移过去,须知,先搬移过去,对于选址和建设都是有巨大好处的,只要“检”、“法”能够搬移到“雄安新区”,可以预计,像政法大学这样的高校,不需要动员就可以自行决定迁至新区,这样一来,相应的新闻、出版相关产业链如影随形地在“雄安新区”落地生根了。在产业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之后,人才相应形成聚集。在此基础上,“雄安新区”可以自行建设一些工科院校,与此同时北京的一些高校也会主动迁至新区,唯有如此,新的创业创新基地才有可能建立起来,新企业建立起来之后,进一步引起人才聚集,一个繁华的都市自然就会崛起在白洋淀旁。

白洋淀只是一洼之水,比不得上海,甚至比不上天津。如果没有特别有利的条件,特别有派头的名头,怎么可能指望优秀人才会聚集在这里呢?司法副都满足了中国人民热爱脸面的心理;最高检、最高法带来了对高端法律人才的需求;白洋淀清清澈澈,带领中国司法走向纯纯洁洁,我们有信心,雄安新区会引领一个新时代,利用这次大建设化解一部分过剩产能,给中国的转型升级多留出一点时间。

后记

中国人民是伟大的,我们拥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,我们拥有改变山河的力量,有理由相信,“雄安新区”不会成为愚人节的笑话,给我们二十年,我们都是“雄安新区”发展、壮大的见证人。

长沙-刘晓娟律师 (编辑:惠州刑事辩护网)
关闭